沒有人能夠清楚解釋,到底100年前於德國威瑪創立的包浩斯(Bauhaus)學院有何魔力,讓它在一個世紀後依然叫人趨之若鶩,每當我和人提起時,不論老嫩,只要他們本身是知道包浩斯的,都無不讚歎比好多個like。
還是要搬出老掉了牙的理論,物質短暫,只有精神長存。包浩斯叫人魂牽夢繫的,絕非當年有甚麼特別的設計或藝術作品出台並流芳百世,而是當年它面世時所鼓吹的精神價值觀。我們都明白,物質有限,終有枯竭,但精神卻可以無限次分享,而且是免費的。
那麼你會問,1919年創辦時,包浩斯精神是甚麼?簡單的說,便是脫離傳統,立足當下,走向未來。換句話說,是傳統現代化,並以為人類未來生活着想為目標。過了幾年,在學院上了軌道,創辦人Walter Gropius開始更具體地摸索到一套方法論,1923年,他以一句簡單的說法總結,“Art and Technology. A New Unity.”如果藝術(這裏也兼指工藝)是源自傳統,那麼嶄新科技和技術便是使之現代化的工具。
當然,沒有當年大環境的影響,Bauhaus不可能出現。首先宏觀方面,人們迎來大時代,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全世界都希望為未來生活尋找嶄新的方式,走出戰爭的陰霾。同時工業革命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為創新思維提供了堅實的後盾。而微觀方面,德國自己則迎來歷史上首次民主制度的產生,我們有威瑪共和國於1918年的誕生,國民透過投票選出議會代表,替德國皇帝管理國家。
Bauhaus便在這種內外充滿動能的大時代之下於翌年誕生。社會充滿活力,氣氛自由開放,女性開始得到公民投票權,男女平等正式起步。封建傳統逐漸瓦解,人們渴望先進的未來生活,紛紛以現代化作為方向。所以我們有之後一直承傳的現代主義設計思維,其核心理念是為未來而設計,並以簡潔高效的方法和材料,生產出可以長久為未來使用的物品。
說了這麼多100年前發生的事情,其實是想告訴大家,100年後今天的狀況,和當年是何其相似。宏觀方面,雖然我們沒有戰爭,但卻發生了另外一種由人類引發和自然環境之間的戰爭。另外,我們也迎來了網絡化的大時代,自由更加自由,開放無限開放,人們進入無邊界全天候似是沒有終結的世界。
此時此地,我們更需要100年前開始倡導的現代化思維。其實自1970年代世界經濟起飛後,人們已經摒棄了現代,走進了後現代,享樂主義掛帥,以物質服務人群,設計變得花哨多餘,只為取悅人們獲得即時的滿足感。設計不為未來,只為設計而設計。
可幸半個世紀後,人們開始覺悟,知道是時候停止和自然的戰爭,更藉着包浩斯百歲誕辰,乘機提醒大家,是時候重拾現代主義設計思維了。從今以後,設計全為未來着想,也必需倚靠網絡科技的協助,只要在生產過程的方法和材料,加上環保的維度考慮便可以了。建築如是,家品如是,時裝也應該如是。共勉之。
Editor
Peter 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