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裝永遠離不開酷兒的文化和歷史,這是個幾代時裝設計師們都深受 LGBTQIA + 所影響的行業。從戰後著名的同性戀女裝設計師到具有遠見卓識的有Rudi Gernreich、Willi Smith 和 Stephen Burrows 。正如作家 Elspeth H Brown 在《Work! A Queer History of Modeling》書中提及,曾參過1973年的凡爾賽宮美法時裝對戰的 Stephen Burrows ,「一直以來是黑人為黑人觀眾所製造出的節目活動,如黑人酷兒、camp、甚至是極致的天橋造型動作,都逐漸成為後來極為重要的 “vogueing” 文化。」
Thierry Mugler 1992春夏系列
向來將野蠻性感的審美風格發揮淋漓盡致的 Thierry Mugler 都為不少天橋時刻定義了酷兒的瞬間。就好像是1992年春夏系列在洛杉磯 Century Plaza Hotel 舉行,便邀請了 Lypsinka 演繹出舊式荷里活的 Joan Crawford 和 1950 年代模特兒 Dovima 的風情。
Walter Van Beirendonck 1996春夏系列
當時愛滋病的危機正深深地影響着時裝界,來自比利時設計師 Walter Van Beirendonck 一直都拒絕沉默,在 Killer/Astral Travel/4D-Hi-D 的春夏系列中,以豔麗的色彩、大量的塑膠面料(接近戀物癖),甚至是帶有標語性字眼 ‘Get off my Dick’ 和 ‘Blow Job’的設計,強調出酷兒夜生活、性生活的自由和叛逆。
Jean Paul Gaultier 1998春夏高級時裝系列
在眾多設計師中,最讓人生畏的莫過於一直以怪異美學著稱的 Jean Paul Gaultier,從1985年男士裙擺的設計到後來的緊身胸衣、白色恤衫和領帶,打造成1998歷久不衰的形象,都在2019年 Met Gala 《Camp: Notes on Fashion 》主題的展覽設計。
Alexander McQueen 1998秋冬系列
炙熱的金屬網眼、稜角分明的輪廓都是受到 Joan of Arc 所啟發,都隱晦地展示出同性戀的社會問題,儘管 McQueen 並沒有對此發表過言論。
Chanel 2013春夏高級訂製系列
新娘婚紗的設計往往都是天橋展示的最後一個設計,更是結束系列表演的最佳句號。2013年 Karl Lagerfeld 便設計出兩個新娘雙雙牽手亮相,毫無意外,設計師選擇從天橋上表明立場支持法國的同性婚姻的姿態,而該法律更在同年獲得通過。
Raf Simons 2017春夏男裝系列
設計師 Raf Simons 和 Robert Mapplethorpe 合作,為受邀請拍攝為肖像的同性戀者們拍攝黑白照片,印刷在服裝上,Simons 更親自向位同性戀者們徵求他們的同意,誠意十足。
Ashish 2017秋冬系列
曾經公開的過政見、同志身分的 Ashish Gupta,早2017年的秋冬設計邀請了名為 Frankie 的成熟鬍鬚男士,身穿印有“Why be blue when you can be gay!” 標語,為同性戀的不公平待遇發聲。
Burberry 2018春夏系列
曾經由 Christopher Bailey 為創意總監的時候,便喜歡向 LGBTQIA+ 歌頌,因此除了製造出彩虹 Burberry 格紋設計,更向支持 LGBTQIA+ 慈善團體 the Albert Kennedy Trust、The Trevor Project 和 ILGA 捐贈物資。
Thom Browne 2018春夏男裝系列
以 Sally Potter 1992年的電影《奧蘭多》為靈感,別緻的男裝裙擺、連身裙,甚至是注目的男女混合的新娘新郎服裝,讓人印象深刻。
Wales Bonner 2018春夏系列
引用了 Baldwin在1956年創作的小說 “Giovanni’s Room” 作為靈感來源,還有Hilton Als 的文學論文《 James Baldwin/Jim Brown》等閱讀材料,建構出具有內涵成熟的參考及聯繫基礎。
Opening Ceremony 2019 春夏系列
為酷兒創造了空間,由 RuPaul 的 Drag Race 獲勝者 Sasha Velor 和40多位的 LGBTQ+模特兒和表演者為時裝展打造一場視覺盛宴。
原文轉載自《VOGUE》英國版
>> 在 Magzter 訂閱電子書 click here
>> 訂閱紙本實體書 click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