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ria Steinem、Rihanna、Kate Moss 都是「真空」的經典時尚,她們無懼地示範出女性身體自主的大膽行為,事無忌憚地走上星光閃爍的紅地毯。既然如此,從辦公室裝扮到在家的穿著,女性們都擁有著不穿內衣的自由,那麼我們還需要遵從社會的規範而穿胸圍內衣嗎?時裝歷史似乎有答案。

速讀胸圍歷史

胸圍,誕生在1900年年代,諾曼法文又稱為 brassiere, 本是小孩的汗衫,隨後因為胸圍具有塑造身形的功效而被時裝界歸納為內衣。在1904年的時候,brassiere 一詞語首次出現在 DeBevoise Company 的廣告文字中,描述最新支撐胸部的設計。直到1930年代,流行簡短用語的趨勢,因此 “Brassiere” 也被簡稱為 “Bra”。

在過去的數十年間,戴胸圍的基本原理幾乎都沒有改變過,而直到今日 Kim Kardashian West 也提倡出新時代的塑身內衣品牌 Skims,究竟戴胸圍是否具備醫療保養功效,值得繼續追捧?事實上並非如此:2013年 法國貝桑松大學的運動科學教授 Jean-Denis Rouillan 對女性胸部進行長達15年的研究,從18歲到35歲總共330位女性進行研究,結果不戴胸圍反而胸部形狀更為挺拔,更不會因胸圍擠壓而導致有皺紋。

而在日本奈良女子大學的另一個研究發現,戴胸圍睡覺會影響睡眠質素,而美國神經科專家 Orly Avitzur 則指出胸圍擠壓太緊亦會對呼吸及消化道系列帶來不良影響。可見戴胸圍的想法純粹基於美學和情感的因素,並沒有任何科學證明其利益之處,反而留下女性束縛。

1960婦女權利運動

時裝歷史中,奧地利裔美國設計師 Rudi Gernreich 在1964年開創了 “No Bra” 以情慾設計傳達出釋放女性自由。到了1968年,美國小姐選美比賽的會場外的出現抗議活動,也就是首個「燒胸圍的女權主義」的活動,場外有個「自由垃圾桶」,以燒毀象徵壓迫女性特質的胸圍、假睫毛、捲髮、假髮等。雖然沒有真正燃燒過垃圾桶內的物品,但卻成為象徵束縛女性的意念,甚至是解放女性的代名詞。

後來在1970年代作為女權運動的帶領者 Gloria Steinem 在1984年50歲生日上,僅用絲綢包括胸膛為造型;1993年 Kate Moss 出席模特兒公司 Elite Model 的派對,以透視連身裙的造型為時代畫下經典的引號,而2014年 Rihanna 身穿 Adam Selman 以 Swarovski 水晶鋪滿全身的透視晚裝出席 CFDA 時裝盛典。

1 / 4

而在天橋上川久保玲為 1997 Comme Des Garçons 的春夏系列便以身體形狀、結構來質疑服裝與人體之間的關係,然而紅色透視的上衣凸顯出下身前衛的剪裁;1990年 Saint Laurent 則受到希臘羅馬風格服飾所影響,而設計出半露乳房的禮服,展示解放女性束縛;1991 Karl Lagerfeld 同樣以透視設計搭配大量項鍊飾物打造出法式性感的形象。

2014年12月 Netflix 曾經有《Free The Nipple》的紀錄片,講述針對女性胸部的刑事定罪和審查,讓「解放乳頭」成為全球現象。 2018年到2019年,韓國社會也先後響應 #NoBra 及 “ Escape the Corset” 運動的崛起都是反抗女性身體受到限制、女性束縛等,以爭取女性自主的自由。

1 / 2

其實穿著與否並不重要,也不是潮流與否,而是女性能夠選擇戴與不戴的自主權利,同時也不會因此備受不平等的對待、歧視、女性束縛等,才是真正讓女性感受到解放身體及思想的自由。


>> 在 Magzter 訂閱電子書 click here

>> 訂閱紙本實體書 click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