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粵語長片中的傭人上街買餸,都是抽着一個實而不華的藤籃,濕貨乾貨都可以放進去,環保與美感兼備。隨着經濟起飛,皮革、塑膠或其他即用即棄的物料大行其道,在 80 後那一代人已很少機會在日常生 活見到藤製筐籃。然而,藤那種帶着點點 亞洲清雅樸素而又變化多端的特點,令它在時尚世界找到第二生命。
藤,是生長於熱帶森林中的一種多刺的棕櫚科攀緣植物,由於質地鞏固而又柔韌性高,因而廣泛地用於家具家品製作,原材料主要來自印尼,本屬價廉物美的平民貨色。經削好的扁細藤條可塑性強,可以用於編織各種形狀的產品。藤製成品會隨接觸用家的溫度和濕度,產生獨一無二的色調和光澤,愈用愈有味道。它有堅硬 的外表卻帶着溫暖的啡黃色系,觸感堅硬、 並非細滑無瑕,卻存着無限的輕巧而懷舊的質感,是其他常見材質無法取代的。
藤器工藝在香港歷史悠久,早於上世紀初,香港已出現首間藤器廠;在 1910 年度,細藤原材料進口達 1580 噸 ,產品以藤椅為主。藤藝主要可以分為家具和筐籃兩大類,暢銷款式包括菜籃、酒籃、字紙簍、女裝手袋等。1950、60 年代成為籐器輝煌時期,香港有近二、三百間大小藤廠, 亦有不少規模較小的家庭式生產,曾經養活了不少草根階層的家庭,不但為本地人所愛用,亦遠銷至歐美各國。儘管藤織物美觀耐用,但由於利潤低微、人工偏低、 新入行人數漸減、新物料普及(如 PVC) 等原因夾擊下,它在 1970、80 年代逐漸退出人們的視線,亦被想像成老土的代名詞。
近年不少時尚名牌都重新發掘這種樸實又可塑的物料,為它探索更多的美學可能。2013 春夏,Dolce and Gabbana 已採用粗藤條編成紋理變化萬千的胸衣、傘裙,東方島國的熱帶感覺與品牌的西西里傳統風情不謀而合。近年,Prada、Miu Miu 以至 Chanel 都推出了藤製手袋,用精緻手法表現藤織的優雅一面,繼 fashion icon Jane Birkin 手挽藤籃後, 使藤物的時尚地位再次提升。
Hermès 方面更將 Kelly bag 設計了藤製的版本,本來屬於庶民的藤織材質,化成最能代表最奢華的手袋款式,碰 撞出異樣的幽默時尚味道。更有趣的是 Delvaux,推出 Tempête MM 手袋有着藤織的特有圈紋,用料卻原來是皮革——連皮革都要模彷藤織的質感,藤織的美感別樹一幟,而且散發出堅韌耐用之美,使 它從傳統的土產手工藝進化成時尚世界一道重要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