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搜尋“fashion icon”,出現的人物包括︰Kate Middleton、The Olsen Twins、Lady Gaga、Meghan Markle、Naomi Campbell、Audrey Hepburn、Kate Moss、Iris Apfel、Jackie Kennedy Onassis、Carolyn Bessette Kennedy、Iman、木村光希、Gwyneth Paltrow、Margot Robbie、Serena Williams、Sonia Rykiel、Dapper Dan、 Georgia Von Noble、Alla Verber、Anna Wintour……幾乎所有穿過時裝或與時裝扯上丁點關係的有點名氣的人,今天一一都被冠上時尚icon的稱號。
其實在時裝的範疇中,起碼可以分為四個類型︰靚、最佳衣着、有風格、fashion icon,它們關於時尚四個非常不同的層面,大部分時候都不是指涉同一事物,但今天的媒體都「不用分那麼細」,統統歸入“fashion icon”的傘下。
靚,不等於懂得穿,或有風格,更不與fashion icon掛鉤。Margot Robbie可以非常美麗,但與後面三件事無甚關係。
最佳衣着不等於有風格,Céline Dion 或容祖兒大可以請 stylist 幫她襯一套靚衫,直至得到大眾認同、甚至獲封為 fashion icon ;然而best dressed的真義是懂得穿衣之道,配合身份場合,未必有特定風格,譬如上一輩的 Julianne Moore 和當紅的 Elle Fanning 。
有風格就是stylish,你有自己一套,從不理會潮流和評價,任何人穿上波點裙和戴長曲假髮都都令人想起徐小鳳,那就是她的style;當然 Johnny Depp 也十分stylish,帶點邋遢(或可演繹為不羈),幾貴幾平的衣服穿在他身上都一派自在,不會理會殘不殘、頹不頹、搶不搶鏡——這就是他的style。
至於icon,最常見的例子是已作古的明星名人,如 Audrey Hepburn 、Marlene Dietrich、 Jackie O,因為大方得體。然後是一眾神級超模,她們看似除了與時裝有關以外再沒其他關係;然而木村光希和Serena Williams這樣的名字真的可圈可點。前者脅父母大名以超新星姿態登上多本亞洲時裝雜誌封面,既有父親美貌亦有母親身段,但公餘打扮相當平庸;而 Serena Williams 則只是一位很仰慕時尚的傑出運動員,本人並無太大時尚感。
更可堪玩味的名字應該是Anna Wintour、Alla Verber、Howard Wolowitz。Wintour從不以衣着品味著稱,但她以時裝雜誌主編身份推動女權和時尚工業,一言一行都超越時尚本身,變成國際級權力人士,她的髮型和才幹令她成為fashion icon。最近離世的Alla Verber,是俄羅斯最大奢侈品零售商Mercury的創辦人,引介設計師品牌入俄,地位有如我們的 Joyce Ma 。Verber整形的容貌和暴發戶風格也很能代表俄國新發財的時尚口味。至於Howard Wolowitz則是美劇《The Big Bang Theory》虛構男主角之一,「毒男」形象是所有理科學霸的時尚偶像,事實上他那樽領+孖袋恤衫+緊身褲的造型,誤打誤撞下的確與Raf Simons創造的CK look有異曲同工之妙。
Icon 一字在字典解釋是“a person or thing that is very well known as being highly fashionable; a very famous person or thing considered as representing a set of beliefs or a way of life”,換言之是超級時尚,或代表時裝的人或物。若果沒有它們,時尚系統講故事的功能就會大大減弱。Icon在基督宗教意義上指聖像畫,是讓信眾望着祈禱和表達信仰的工具——時尚也是一種宗教,通過fashion icon的衣着和事跡,令我們對穿衣打扮和時裝文化有了更多文化想像——剪Bob頭就與 Anna Wintour 、川久保玲有了精神上的連繫,穿小黑裙和 Ray Ban Wayfarer 就有如與柯德莉夏萍神交;而品牌和設計師也靠這些 inspiring 的「聖像畫」獲得靈感,編織更多的時尚故事以鞏固我們的虔敬。
Icon 不一定美麗、不一定穿得好、不一定有風格,但一定是經典、標誌、甚至有點神聖的。沒有了這些經典的名人明星模特兒乃至虛構角色,就少了一種說故事的可能,一件時裝就變成純粹服裝,令我們消費的時候少了幻想的空間和得到時尚宗教應許的救贖感。今天人們對 fashion icon 的定義一再降低,代表人物越來越沒有深度和靈魂——這也難怪,全球化後市場擴大了那麼多倍,但「人精」從來都是鳳毛麟角,需求更多 icon 來推廣商品時,自然就唯有退而求其次。
Editor
Christopher L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