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HYBRID(混合)時裝週?」
這也是我最初的問題。大部分男裝和六/七月份的時裝週因應疫情而全以數碼正式進行,令CPHFW(哥本哈根時裝週)成為封城後第一個正式的「實體」時裝週。
「時裝週規模預期,卻造就了數碼化的發展」
正如CPHFW首席執行官Cecilie Thorsmark在開幕式上所說,CPHFW無論在品牌數量,參與人數還是表演的規模變化方面,但同時,CPHFW為SS21新推出的數碼平台成功吸引了不同的工人和家庭觀眾的注意。
「CPHFW72H」以直播的方式呈現了HYBRID時裝週,除了影片和網絡廣播,每一個調度設計師都會即時在現場接受存取。必須說現場直播的確實為時裝展生色不小,反觀巴黎和米蘭時裝週皆以播放預先錄製的影片為主,過多缺乏「現場」的氣氛。
「所以,HYBRID到底是什麼?」
從這次時裝週可見,HYBRID主要分為兩個-將實體的呈現方法融合數碼媒體(如影片),另外則是在網上直播實體時裝展,將實體(physical)和數碼(digital)融為一體。
「現在舉行現場活動安全嗎?」
在今次的開幕典禮,賓客們在入場時皆獲贈口罩和酒精搓手液。順帶一提,典禮中頒布的「Magasin du Nord Fashion Prize」將頒發十位往年的得獎者和候選人,像LVMH大獎一樣鼎力支持設計師的業務發展。
CPHFW的演出和活動全根據丹麥當局的指導下進行–– 出席人數被限制至100人,每個座位之間保持一米距離,品牌亦會為賓客提供口罩和搓手液。口罩主要由棄置布料製成,貫徹了可持續續時尚的宗旨。
另外我必須說,根據感染人數16000、康復人數13000、死亡人數621的數據,丹麥成為了歐洲抗疫最成功的國家之一,各地也已逐漸步入恢復正常的狀態。每次我上傳相片時,總會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留言問:「口罩呢?」我甚少在大街上看見途人戴著口罩,但隨著確診數字飆升,情況確有改善。
與此同時,我相信CPHFW可以創出配戴口罩的潮流。許多品牌都以丹麥人最擅長的原創印花圖案融入口罩設計,當中尤其是街頭風格,絕對會成為大趨勢。
「出奇地多街頭攝影師」
出席的國際傳媒和買家人數比往年少,但街拍攝影師卻比我想像中的要多。 這不難理解,在大部分男裝展被取消的情況下,CPHFW可能就是他們今年夏天第一次也是最後的時裝周拍攝機會。CPHFW是以influencers為營銷策略最成功的時裝週之一,因此時常能在街上看見人群和攝影師包圍著不同的時尚名人。
「那influencers呢?」
通常,哥本哈根的街道上到處都是品牌邀請的influencers,這次卻不然。 但仍能看件一些熟悉的面孔,像Janka Polliani (@polliani) 與她的挪威團隊也有露面。
眾所周知,丹麥是非常注重環境保育的國家,其精神亦貫徹CPHFW。他們更宣布了連續3年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絕對是最環保的時裝周之一。最有趣的是,今次許多當地的時尚達人在盛裝打扮下,穿著高跟鞋在自行車上穿梭往返秀與秀之間,蔚為奇觀。
「學當地人騎單車!」
鑑於今季活動的規模,CPHFW認為暫停為賓客提供穿梭巴士和接送服務會更好,因此我嘗試了人生第一次騎單車出席時裝秀!有好與壞…哥本哈根到處都設有自行車道,因此很方便亦很安全, 更是一個可以好好享受夏日丹麥的方法。結果該是太過享受…我在CPHFW的第一天極之炎熱的天氣下中暑了,所以自第二天開始學懂了要遮蓋頭部。但說實話,以自行車代步絕對是一個很新鮮和更環保的體驗。
「可持續發展在這裡,是標準」
事實上,丹麥大多數的設計師也很注重環保。不得不提新興人才Emilie Helmstedt,今年入圍LVMH大獎的她以自製的雕塑為背景,展示其令人眼前一亮的休閒服系列。而最受網絡名人歡迎的Ganni與Levi’s合作推出了永續時尚系列,包括由經典501®系列的舊牛仔褲改造而成的新設計,亦提供租借服務。Henrik Vibskov則用他一貫的藝術表演重現了他在巴黎時裝周時呈現的影片。對於疫情來說,戶外絕對是較安全的場地選擇,空曠的環境和較疏落的座位能為賓客提供更好的保障。
「那實體呈現方法會被取代嗎?不!」
Mark Kenly Domino Tan是繼3月份巴黎時裝週後的第一場時裝展。 我幾乎感動得哭了,可能現場的鋼琴演奏也為氣氛增添了感性,但我從沒想過這麼快便能再次參加時裝展。 而且不只我,我想我們所有人也想念透了時裝展的氛圍。
新冠肺炎疫情將數碼化推進了新層次,但同時提醒了我們親身體驗和面對面交流的重要。能在現場參與表演的確令人振奮, 但令我更開心的是,與母親在日本郊外度過了連續四個月的隔離生活後,終於能夠與新朋友見面!
人們一直在說時裝週將會消失好一陣子,但它永遠不會沒落,而是會像CPHFW那樣轉化為HYBRID形式,或進步至更注重可持續發展的永續時尚。
Editor
Yu MasuiCredit
Photo Courtesy of Yu Mas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