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上珍品難求,可見愈稀有的物件,大家都虎視眈眈。過往每年,香港會展均會在四與十月舉辦兩個大型拍賣會,一個星期內同時進行藝術品、酒類、手錶、手袋等品種的拍賣,吸引世界各地的專家與收藏家參與。問題是一年只有兩個星期的接觸模式,不論對策展與賣家,也會造成巨大壓力。拍賣行追得上步伐,需要大量空間與時間,更需要建立關係,與藝術家、收藏家亦然。除了互動,更需要主動。行內三大拍賣行先後搬遷到更大、更當眼的地點,為的,是吸納還有製造更多與藝術有連繫的行動。
引進Phillips Perpetual零售概念
科技一直在幫助藝術團隊和藝術家擴大影響力,在Phillips,我們很早就辨識數碼化的重要性,在此領域進行重大投資,我們的線上銷售已成為一個重要特徵。
Jonathan Crockett
今年Phillips全力拓展亞洲市場,邁進新里程,三月份設立其亞洲總部於西九文化區,成為首家在此擁有永久拍賣廳及展覽空間的國際拍賣行;然後於中環地標性建築畢打行,嶄新引進Phillips Perpetual零售概念,並於另一層設立鐘錶部門。
為Phillips在亞洲區的創始成員之一的Jonathan,帶領其亞洲團隊於西九文化區的拓展,問到他怎樣看這數年間拍賣、藝術於香港的變化,Jonathan稱,「 香港支持國際化且蓬勃發展的藝術市場,現時集國際畫廊、拍賣行和藝術博覽會,以及M+形式的世界級博物館、故宮博物館,過去20年間見證了城市中對藝術的發展,領先的藝術場所和文化機構展已經使香港作為世界主要藝術中心之一,體現了藝術和文化對世界民眾的重要性,我們預計會有更多人參與整個地區的拍賣。尤其在網路上,參與我們銷售拍賣的收藏家,社群媒體也給了藝術家更靠近的接觸機會,隨時分享他們的作品並與藝術愛好者建立聯繫。去年,我們推出了Dropshop,一個電子商務平台,特別跟藝術家合作推出初級市場藝術品和物品限量版;Dropshop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國際拍賣領域的平台,使他們作品可以立即購買,打破了傳統、既定的市場動態。 該平台已成功吸引新客戶,60%的買家均是我們公司的新買家。」Jonathan表示Phillips鐘錶延續了三年100%的行業領先記錄,上年香港的鐘錶銷售額超過4.71億港元,鐘錶全球拍賣銷售支出約40%來自亞洲買家,買家平均年齡減低,意味著此界別不斷發展並變得年輕化。
從拍賣走進零售,Phillips 鐘錶部私人洽購Perpetual全球主管 James Marks形容Phillips Perpetual一直是有趣的概念,「我們很自豪Phillips是首家引入此概念的拍賣行。最初不是所有城市都懂拍賣行的運作模式,因此我們由倫敦為首,希望透過複製零售商的模式,使購買及銷售不再局限於一個季度或拍賣類別,普遍拍賣會舉行在特定日子、特定時段,然後受現場或拍賣官的氛圍所影響,會有種逼切性感覺;我們希望打造一處較為輕鬆、自在的場景,顧客立即感受到自己是Phillips Perpetual 的一份子,他們可以觸摸、配戴店內的腕錶,甚至跟Perpetual專家討論,讓我們能夠與顧客一同打造專屬他們的收藏系列,讓整個體驗更個人化。多年來,我們在拍賣腕錶帶有領導的角色,因此在推行嶄新的概念時,作為客戶,您可以聯繫專家團隊,他們都是Phillips拍賣會的策劃者之一,他們對古董腕錶有著深厚認識,我們可以搜刮最好的型號,提供的不僅是市面的供應款式,而可以是更稀有、更獨一無二,保證你不會輕易跟人撞款,既可塑造品味,不僅是你所熟悉的品牌和款式。」
Phillips鐘錶亞洲區主管與鐘錶副主席Thomas Perazzi亦表示,Phillips Perpetual自2019年在倫敦成立以來,銷售額較上年增率58%,而在網上即時購買功能設立後,成長更加顯著。「去年,32%鐘錶拍賣會上的買家都是新來Phillips,而從倫敦Phillips Perpetual這4年裡的數字來看,迄今為止,約70%買家為新客戶;在70%買家中,有50%買家在同一季參與了其他拍賣。不僅是零售,更直攻網上領域,香港也將增添「立即購買」功能的線上業務,為藏家直接在線購買。不斷推陳出新,這所Phillips Perpetual能帶領他們到一個新領域。」
蘇富比連接東西兩方
蘇富比是第一家在香港出售西方重要藝術品的拍賣行,大概七年前,那是安迪沃荷的肖像。2023年,Gustav Klimt的最後一幅傑作《拿扇的貴婦》(Dame mit Fächer)以1.085億美元的價格售給一位香港收藏家,不單創下了Gustav Klimt的新拍賣紀錄,更成為歐洲拍賣史上最具價值的藝術品。
藝術市場的買家結構正在改變,我們作為領導者之一亦不會怠慢。不要忽略的是,我們的亞洲客戶也是在倫敦和紐約最活躍的競標者之一,可見亞洲市場愈趨成熟。
Alex Branczik
蘇富比亞洲區現代及當代藝術部主席Alex Branczik扎根在香港超過15年,看盡香港於藝術文化的轉變;近年藝術市場的買家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蘇富比亦決定開展一些新轉變,從搬進遮打大廈新址開始,讓Alex跟我們深入分析當下情況。
2004年Alex Branczik加入蘇富比,多年間主要負責當代藝術,同時是連接東西兩方的橋樑角色:把亞洲當代藝術帶給全球藏家,並刷新多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拍賣紀錄,包括劉野、劉曉東、張曉剛和劉煒等等;又致力將歐美的當代藝術帶到亞洲地區,為領導市場的當代藝術部制訂全球銷售策略。是否亞洲收藏家被歐美藝術界所引領,Alex解釋道:「我負責的現代和當代藝術部門,重點於亞洲藝術,你知道那些在巴黎的中國現代畫家趙無極、朱德群、常玉等等他們以西方風格繪畫;然後20世紀80、90 年代,像張曉剛、曾梵志等中國新一代藝術家,他們於2009年到2015年取得了市場上的成功。如果你看看今天香港的銷售成績,實際上會看到我們少談亞洲藝術;確實有亞洲收藏家,但他們較關注西方藝術。我認為這與香港畫廊數量的增加有關,豪瑟沃斯畫廊(Hauser & Wirth)和高古軒(Gagosian)等西方藝術機構到來,自然帶起了對西方藝術的關注。你看看巴塞爾藝術展,你會發現,今年的參展畫廊比去年多了超過60間,當中很多西方畫廊,所以亞洲人肯定會將關注度投放在西方藝術,無論是在香港還是倫敦或紐約。我希望看到更多的是,你知道,我作為亞洲藝術部門的歐洲面孔;我非常敏銳地意識到,地理上我們沒有捕捉到相同來自西方跨區域的興趣。」
隨著香港的藝術文化發展,上半年將是最後一次在會議中心舉行春季拍賣,下一轉將是在蘇富比新址遮打大廈舉行,對比其他拍賣行,蘇富比的選址更貼近大眾,「我認為是市場已經達到了有足夠需求的地步,香港目前正處於一個令人興奮的轉折點。於遮打大廈人來人往的中環核心地帶,擁有足夠空間與不同顧客互動;上層空間計劃不定時舉辦活動,不論是私人展覽或是長期展覽,更會邀請教育機構或是其他品牌合作,加強與亞洲供應商和藝術家的聯繫,以增加亞洲藝術品在拍賣會上的供應;下層會遵循倫敦和紐約一樣的模式,整個年度為不同的藝術品設定不同的時間拍賣,當中三大主要領域,包括現代和當代藝術、中國藝術與奢侈品。」
從蘇富比的報告得知,以全球範圍而言,X世代的收藏家(佔投標者的40%)超越Boomers,成為市場頂尖(100萬美元以上)的最活躍客戶群體,顯示出年輕一代在藝術市場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傳言中的世代財富轉移已經開始對市場產生影響,在2023年的數據中得到佐證。此外,Z世代也開始進入市場,雖然規模相對較小,但其參與度不斷增長。其中當代藝術領域,千禧一代現佔據市場的52%。來到亞洲地區,當代藝術市場的亞洲投標者每年均是持續增長,當中印象派和現代藝術市場反應最為熱烈,亞洲藝術家如草間彌生、奈良美智、趙無極、張大千、吳冠中;國際藝術家KAWS、Pierree-Auguste Renoir、Adrian Ghenie等,也受到亞洲投標者的濃厚關注。對於香港市場,正在忙於倫敦三月的季節性拍賣會的Alex形容是打開予那扇窗戶外面的人,「從蘇富比的角度來看,亞洲的增長不僅僅是香港,但當然香港確實代表了我們亞洲業務的一大部分,人們對藝術和奢侈品的興趣不斷增長,同時亞洲收藏家的趨勢開始與全球一致,而不再獨立於亞洲視角。香港成為各大客戶旅途中的中樞站,促進不同地區和文化之間的交流,讓藝術可以保持對全球的開放和多元化。尤其當代藝術,是最容易接觸的藝術,讓你有如置身其中的感覺。」
數碼崛起,Christie’s的新時代
以往,拍賣行在藝術的『pool』內找上對的藝術家,但現在,則有時由『pool』以外的聲音去主導拍賣行。
Jacky Ho
自疫情後,藝術圈隨即進入由數碼主宰的新時代,改變了藝術品展示的方式;數碼科技新時代,也造就了NFT(非同質化代幣)、數碼化藝術品的誕生,不少拍賣行也新增了線上競投方式,Christie’s亦然,「線上競投不單方便了買家的需求,還令普羅大眾更易於進入藝術市場,作為收藏起點。只需瀏覽網站便有機會購得藝術作品,而且線上的價格均較為易入手,自然吸引年輕一代。」隨著收藏家漸趨年輕化,也造就了領導藝術市場角色的轉移。從前大多以藝術博物館及畫廊主導藝術家的受歡迎程度,現在卻有機會是反過來,例子如2021年Mr Doodle於Christie’s的成功個案,「以網紅藝術家出身的Mr Doodle,起初並沒有藝術館或畫廊支持,但他成功利用社交媒體建立了個人知名度,吸引了大量追隨者和粉絲;最後他的作品也來到了藝術館,甚至在拍賣行。正因數碼的盛行,我們現其角色更多是反映藝術市場的實況,再不是單方決定哪些作品放到舞台上。因此,我們要去感受市場,了解人們正在購買什麼、想要什麼;他們願意為此付出多少,收藏家的wishlist到底是怎麼樣。然後,我們根據這種趨勢和潛在的交易,以公開公平的方式進行拍賣,尤其以當代藝術範疇更見此趨勢。」可見數碼在網絡藝術家崛起的過程中,有着至關重要的角色及作用,不單為他們提供了更多展示自我作品的機會,並使他們能夠獨立地建構個人品牌及聲譽。「爆炸性的科技發展,對收藏家與拍賣行來說也傾向是好事;如收藏家可以自己fact check與搜羅資料,而大家也會更看重拍賣行的權威性,當每個人自稱『專家』,那最後我們該選擇相信誰﹖」
哪些該收藏,哪些該伺機再入手,又應用甚麼角度去評定藝術品的收藏價值﹖面對各種疑問,收藏家正正需要拍賣行的專業意見,不過Jacky直言,許多收藏家都清楚自己的偏好,「的確因為易入門,也令很多新手二話不說地落槌,卻不懂如何進一步規劃自己的投資目標。所以,我們的角色是在給予意見及長遠規劃。」
在Jacky的領導下,其部門在2021年以逾3.23億港元,拍出Jean-Michel Basquiat於1982年創作的《Warriors》,成為亞洲拍賣史上最高成交價之西方藝術品。面對中西文化的交融,Jacky就他的觀察與歷練,看到收藏家的偏好與觀念比以往的確轉變了不少,也並非單向,「過往大家非常注重地域性,但現在這種趨勢正在改變。有不少專家常提到,如果一個西方藝術家在亞洲沒有市場,他就不是國際性、只是地區性的藝術家;就同樣地若一位藝術家的作品只有北京人或四川人收藏,那他就只是國內的地區性藝術家。當大家意識到這點時,反更看重這位藝術家曾被哪家美術館收藏過、又被哪位收藏家擁有過。」Jacky補充,這也不排除仍然存在一些地域性的收藏趨勢,皆因文化和歷史背景仍然會影響人們的收藏偏好;再者,收藏趨勢也是互相影響的。地域性的收藏趨勢仍然存在,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趨勢,使收藏界變得更豐富和有趣,促進了藝術界全球發展。如何與迅速幻變的藝術市場並肩同行﹖Jacky的答案也只得一個:「不斷學習,不斷stay hungry。」
Editor
Angel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