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es:以電音訴說世界

樂隊成立初期,Arches 的成員只有 Takuro 和 Jack。他們在英國讀大學時認識,後來透過網絡和經過朋友介紹而認識 Edward、Eqqus 和 Hugo,組成現在我們看到的 Arches。Takuro 和 Jack 當時同是修讀時裝相關的科目,後來 Takuro 成為模特兒,Jack 則順從興趣發展插畫工作。組成團隊之後,Takuro 主要負責社交平台的營運和 對外接洽,Jack 則專攻視覺方面,例如專輯和海 報設計,以至 MV 的拍攝風格。乍聽之下可能不太感受到他們的音樂風格,不過他們的作品卻最為澎拜,也混雜着叛逆、傲慢和熱血。

因為兩人在異地結緣,回想起香港曾經是自己成長的地方, 這裡的文化也構成他們生命的一部分,同時在這裡造就許多回憶。因此他們的作品也能看到香港的影子,例如 MV 拍攝,他們選擇以隨性為首,簡簡單單地到街上閒逛,攝錄下午夜的街頭風景, 從城市到郊外他們都踏足過,向大家呈現各種生 活日常。

回到創作,正因為他們在平面設計,繪畫, 時裝,甚至電影等不同方面都有涉獵,使他們在 經營 Arches 有些新想法。以前做歌手、唱作人, 都需要派台、到各處表演,來增加知名度;但現 在網路發達,也較少規限,他們能到各大平台上載自己的作品,他們感嘆人傳人的力量反而更效,使作品更容易被大家看見,他們也能夠在網 絡世界展示更真實的自己。

Diesel, Sacai, Giuseppi Zanotti, Balenciaga on Arches.

Diesel, Sacai, Giuseppi Zanotti, Balenciaga on Arches.

1 / 6

展望將來,他們希望保持今天的熱誠,就像香港本地許多創作者一 樣,堅守信念。小眾音樂只是個代名詞,用來區分音樂的一種方式,自己並不會沒有因為大眾和小眾之間的標籤而影響自己的創作自由,更期待 這個城市能有更大包容性,讓地下文化能更為人所知,繼而轉化為創作人的動力,令獨立音樂人有更健康的成長和競爭空間。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Arches (@___arches___)

Rosemances:傍晚的微醺情調

當這次拍攝還在籌備階段時,在網路上尋找 Rosemances 的作品,除了浪漫、抒情,更多是它帶聆聽者尋找內心的平靜。試想像,你忙碌了一整天,深夜回到家中安頓,到客廳癱在沙發 上,點起香薰蠟燭,微微燈光下凝視著天花板放空· · · · · · Rosemances 的音樂就是散發着這種悠然自在的曖昧氛圍。

樂隊成員只有 Roseann 和 Mance,當說起樂隊成立的過程,只能說是緣分。2023 年,當時的 Mance 在美國做音樂,而 Roseann 則在香 港。兩人本來互不相識,加上 Roseann 以前做商業化的音樂為主,機緣巧合下聽到 Mance 夾 band 的作品,被獨特的旋律風格所吸引,於是打開了話匣子。後來 Mance 回到香港,兩人便更多機會交流,繼而成立 Rosemances,將大 家的想法合成,形成組合獨有的溫柔和平靜。 至於創作靈感,兩人坦言並沒有時間固定的討論 或方向,更多的是日常生活的片刻、瑣碎事,甚至是剛看完的電影、聽到的故事情節,任何東西或想像都能成為一份作品的靈感和觸發點。 Roseann 提到:「我喜歡看王家衛的戲,因為當中的情緒流露讓我有揪心的感覺,而且就算畫面或聲音上看似平靜,整體帶出的情緒爆發讓人很深刻,好像將我拉入他的電影世界裡面,而那種情緒能啟發我的創作。」

Sacai, Maje, Tod’s on Rosemances.

Sacai, Maje, Tod’s on Rosemances.

同時間,生活的小碎片也是成就他們美學的因素。就在訪問之後數天, 他們釋出一首cover作品,將韓團New Jeans的《Supernatural》重新編曲,並加入錄音機、模擬合成器等元素,保留原有的洗腦旋律之餘,透 過音速和情調轉換來呈現出 Rosemances 風格的 rearranged 版本。加上音樂影片中,他們用了魚眼濾鏡和 360P 拍攝製造顆粒質感,跳過原曲的青春活潑,取而代之的是細膩抒情、散發着微醺情調的浪漫氛圍,讓人想一聽再聽。

{"ARInfo":{"IsUseAR":false},"Version":"1.0.0","MakeupInfo":{"IsUseMakeup":false},"FaceliftInfo":{"IsChangeEyeLift":false,"IsChangeFacelift":false,"IsChangePostureLift":false,"IsChangeNose":false,"IsChangeFaceChin":false,"IsChangeMouth":false,"IsChangeThinFace":false},"BeautyInfo":{"SwitchMedicatedAcne":false,"IsAIBeauty":false,"IsBrightEyes":false,"IsSharpen":false,"IsOldBeauty":false,"IsReduceBlackEyes":false},"HandlerInfo":{"AppName":2},"FilterInfo":{"IsUseFilter":false}}
{"ARInfo":{"IsUseAR":false},"Version":"1.0.0","MakeupInfo":{"IsUseMakeup":false},"FaceliftInfo":{"IsChangeEyeLift":false,"IsChangeFacelift":false,"IsChangePostureLift":false,"IsChangeNose":false,"IsChangeFaceChin":false,"IsChangeMouth":false,"IsChangeThinFace":false},"BeautyInfo":{"SwitchMedicatedAcne":false,"IsAIBeauty":false,"IsBrightEyes":false,"IsSharpen":false,"IsOldBeauty":false,"IsReduceBlackEyes":false},"HandlerInfo":{"AppName":2},"FilterInfo":{"IsUseFilter":false}}
1 / 4

Bedroom Party:少年的懷舊聯想

說起電子音樂,其實能追溯回五、六十年代, 當時網絡和社交媒體還未流行,大部分獨立音樂 人都是透過駐唱來讓民眾認識自己,大眾也是從相 關渠道接觸各類音樂風格,不過因為受眾少,加上 器材昂貴,這項興趣始終不能當飯吃。後來經濟起飛,市場更願意為這些消閒娛樂消費,才有更多人加入音樂製作行列。這次邀請到 Bedroom Party 中的兩位年輕人 Tommy 和阿龍,來跟我們分享創作歷程,以及如何看待實驗性音樂。

兩人本是網友,因為夾 band 而認識。雖然看似害羞,但他們在交流音樂想法和構思新作品時, 卻能侃侃而談。因為有音樂作為橋樑,他們的默契也因應而生,別的樂隊人比較多,像是四至六人, 討論新作時或許有更多靈感和變化,整個作品出來的效果都會比較層次豐富。不過對他們兩人來說, 人少反而是他們更享受的相處方式,想到新的旋律、錄了一個新的 beat,都能直接與對方分享,例如 Tommy 對電子音樂的了解較深,阿龍比較擅長做 melody,所以 Tommy 通常會將自己想到的初稿交給他,由他為歌曲加上 catchy 的副歌,在不斷來來回回的討論中,你一句我一句,漸漸拼湊成一首融合兩人想法的作品。不斷想,再不斷改,這就 是他們眼中的實驗性音樂。說到現實挑戰,他們坦言走來並不容易。首先,香港寸金尺土,他們連練習的地方都不夠,甚至新添了一些樂器,卻沒有地方安置,因而拖慢他們創作的進度;其次,他們也正在學習保持音樂熱情和創作動力,畢竟創作講求靈感,而且當你沉醉與音樂世界,必定力求完美, 加上他們習慣來回反覆改進,自然需要時間去打磨 一份好作品。

Kenzo, Sacai, Tod’s on Bedroom Party.

Kenzo, Sacai, Tod’s on Bedroom Party.

說到藝術方面的靈感來源,Tommy 提到自己喜歡各種平面藝術,例如油畫和拼貼,也很喜歡上世紀留法的東方畫家,如趙無極、常玉及 藤田嗣治等,原因是他們都會將自身的東方文化帶進作品,而非單純模仿當時盛行的西方畫風。這也跟 Tommy 自己玩音樂的態度相符,雖然對電子音樂有足夠認識,但他也喜歡在有限資源內嘗試不同新玩法,走出既有的音樂框框來尋求突破,所以 Bedroom Party 的音樂也有種讓人百聽不厭的魅力。

1 / 4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Bedroom Party (@bedroompartymusic)

Photography: Maurice Choi
Styling & text: Priscilla Ng
Makeup Artist: Jovy Chai, Anson Lam
Hair Stylist: Oscar Ngan
Photo Assistant: Tina Cheng
Fashion Assistant: Aim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