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商業元素的藝術項目

今時今日奢華品牌與藝術家的關係越來越緊密,像Dior MenKim Jones每一季都要與一位藝術家聯乘、GucciArt Wall在世界各地留下痕跡,各大品牌經典設計不時在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舉行展覽,甚至去年的 Art Basel Miami BeachBottega VenetaVersaceMiu Miu 等等都有舉行發布會,可見時尚與藝術的融合已經沒有任何界線。事實上,早在上世紀 1910年代,從素描師身份成為時裝大師的 Paul Poiret,早已看悉這種關係,積極和那時候的當代藝術家往來,帶動一股藝術潮流(movement),這可算是品牌以藝術作「形象宣傳」的第一波;姑勿論後來 Dior先生、Coco Chanel 女士等大師如何與藝術家建立友好關係了。

除此之外,像PradaLouis VuittonHermèsCartier Loewe 等品牌為了推廣藝術價值,彼此在不同時間線上創立藝術基金會,並且舉行相關展覽空間。有趣的是,部分不愛作為「宣傳工具」的藝術家們對品牌們的做法意外地抱有樂觀態度,畢竟這些藝術合作絕無商業成分,反而增添讓大眾接觸美學的機會,令狹窄的藝術市場得以百花齊放起來,這一點,與所謂的商業聯乘完全是天淵之別。

Paul Poiret (Getty Images)

Paul Poiret (Getty Images)

circa 1955: French fashion designer Christian Dior (1905 - 1957) standing in a showroom with samples of his design accessories for women, including hats, hat pins, gloves, muffs, lingerie, hosiery, evening bags, and jewelry. (Photo by 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

circa 1955: French fashion designer Christian Dior (1905 - 1957) standing in a showroom with samples of his design accessories for women, including hats, hat pins, gloves, muffs, lingerie, hosiery, evening bags, and jewelry. (Photo by 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

Loewe 基金會企看當代工匠和藝術家重要性

提起 Loewe 基金會,有一點是值得注意的,它不是來自現任品牌創意總監 Jonathan Anderson 的想法,其實是品牌創辦家族第四代成員Enrique Loewe 1988年以私人文化基金會形式所創立起來;但「LOEWE 工藝獎」靈感確實是來自 Jonathan  ,畢竟他向來都是不折不扣的藝術迷,自 2016年以來,成功培育多位推動陶器、首飾、紡織品、木器、玻璃、金屬等不同工藝範疇的當代工匠和藝術家。

Jonathan Anderson 認為自:「工藝是 Loewe 的精神所繫,是品牌的象徵,其價值及重要性永不褪色。」(Getty Images)

Jonathan Anderson 認為自:「工藝是 Loewe 的精神所繫,是品牌的象徵,其價值及重要性永不褪色。」(Getty Images)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LOEWE Foundation (@loewefoundation)

LOEWE 工藝獎」2021年的冠軍藝術家林芳璐,其《SHE》作品以布為素材,箇中技巧受到雲南白族有千年歷史的傳統縫紉工藝影響。另外,評審團亦同意頒發兩個優異獎:第一位優異獎得主為智利藝術家David Corvalán ,得獎作品 Desértico II(2019) 以銅線及樹脂為素材,帶有遠古工藝品的特質及包含祖 傳及政治的訊息。這作品來自作者以阿他加馬沙漠為靈感的地貌雕塑系列,作者希望藉這系列提高公眾對商業化工業採礦的關注。銅線及樹脂造成木化石般的表 面綻放瞬間即逝的光澤,象徵自然環境脆弱無比,重申人類行為對自然環境的禍害。

第二位優異獎得主則是日本藝術家 Takayuki Sakiyama,得獎作品 Chōtō-Listening to the Waves(2019) 有如是寫給大海的情書,盡顯作者陶 藝塑造的精湛技術,作者將觀察到的潮汐漲退與海流形態融入球狀陶器中,並以獨特的沙釉技術呈現海床的面;是次入圍作品更可於網上欣賞。

林芳璐《SHE》

林芳璐《SHE》

David Corvalán《Desértico II》

David Corvalán《Desértico II》

Takayuki Sakiyama 《Chōtō-Listening to the Waves》

Takayuki Sakiyama 《Chōtō-Listening to the Waves》

這些獲得殊榮的藝術家最終何起何從? 沒有人能夠知曉,但起碼他們透過純藝術比賽而增加曝光率,顯然是百利而無一害。況且,並非所有時尚品牌都是以「藝術」來掛羊頭賣狗肉,部分傳統品牌向來標榜工藝精神,正如 Jonathan Anderson 所言,「工藝是 Loewe 的精神所繫,是品牌的象徵,其價值及重要性永不褪色。」這些 DNA 精神,任由時間流逝,又或者是虛擬藝術漸漸掘起,但是雙手製造的藝術品,其溫暖的情感是無法被取替;培養新晉藝術家固然值得欣賞,不過維繫工藝精神更為重要,藝術基金會的出現正好保育這種容易被 GEN Z 遺忘的價值。

>> 立即訂閱電子書及紙本實體書click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