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情香港設計的源起

John早於1990年代末投身設計業界,是多媒體製作團隊archetype: interactive創辦人,長足於籌劃網頁與企業品牌形象,亦長年研究中外字體設計的源流演進。一切始於中學時受教於其美術老師盧玉瑩——任《攝影人》和《電影雙周刊》創刊總編的盧看出John對美學的觸覺和創作力,於是鼓勵他晉身平面設計行業。

而其對於「香港設計」的鍾愛,則源於七年前的一場巧遇:2017年,老牌藥店雷鳴春因搬遷將店面的雜物清出堆放於街道,他途經時從中瞥見早年的宣傳海報和包裝所揭示的風格和質素之美,如同開啟了時間囊般把四十年代起始至八十年代末的本地設計映入眼廉,大受衝擊之餘亦將其對研究與鑒賞設計的熱情由歐美轉移到香港本土,是他的重要轉捩點。自始他開展蒐集資料,以其品鑑眼光收藏當中獨特的、乃至常被忽略的香港設計遺珠。蒐集「香港設計」也連結起其童年時期已然開始的集郵興趣,以及剪存報章雜誌如《明報周刊》的廣告頁,漸培養出其搜集資料的意識與美感意象的建構。長年累月,John把觸手可及的資料淘洗,後來有序地分類和編排,成為現今可說是本港唯一的一套廣告頁資料庫。

Photo by Mario Chui

Photo by Mario Chui

從在學期間剪剪貼貼的scrapbook,發展到有系統的搜集和編排方法,如今他的報刊廣告頁收藏文件夾已逾三百冊。這是個經細意劃分的收藏項目:範圍由平常人家的生活用品,到餐廳的新菜式以至新開幕的樂園景點,翻掀起來便像是重溫當時各種最新資訊;而各冊標籤的子目錄更涵蓋男士鍾愛的相機、腕錶與汽車宣傳頁,女性市場的香水、珠寶和時裝等時尚配飾廣告——1980年代的廣告設計,正好處在香港經濟和消費文化最強盛的時間點。

眼花撩亂的雜誌廣告

我們可從影像手法、插圖風格、設計意匠和撰文角度四種構成元素,來闡述八十年代平面廣告的獨特之處。對比起美輪美奐的產品照,或是風格鮮明的時裝照,以廣大市民為對象的大眾廣告,比較喜歡以「插畫」作視覺媒介吸引讀者。繪製畫面能營建廣告的夢幻感覺,如海洋公園新開幕的「百鳥居」廣告,便將原本分散的圖像(以相同手法)融合在一起。「菓汁先生」配色塗裝的方程式賽車,也是插畫才能表現的廣告意念。而八十年代以噴筆畫為主導的插圖風格,以馬富強的作品為業界翹楚。

Photo by Mario Chui

Photo by Mario Chui

當然,採用名人明星作為廣告的「代言人」宣傳產品毋需多添文句,亦是雜誌廣告(發展至今天)沿用的成功方式。「當時各種報道潮流和音樂的刊物,以《年青人周報》最受歡迎,若要數影響我最深的必然是《號外》,照片的拍攝和呈現方式、偏鋒的編輯內容和專欄作者的觀點角度都叫人眼界大開。刊載於其中的廣告(配合其大書度),其時是一種視覺的震撼。此外,唱片店Monitor Record出版的《助聽器》中常引介嶄新的小眾音樂類型與另類唱片廠牌,當中的破格設計一新耳目,也是建構個人審美眼光的啟蒙讀物。」John憶想雜誌與廣告對他的啟迪作用。

而時裝品牌的廣告,John更着意搜集本地的品牌,許多是其年輕時期流行一時的本地品牌,如Texwood萍果牌、星條旗JIVE、快馬的Jordache,與「自然得不受限制」的Brittania奔騰。當中儒雅的紳士、不羈的騎士,以墨鏡或手杖點出形象,黑白的Yohji Yamamoto時尚照、[Íxi:z]鮮烈色衫的拼貼畫或萍果牌繽紛的卡通,都讓我們回顧香港當年流行文化的色彩。當中John尤為欣賞RENO一系列的廣告造型,由Illustration Workshop插圖社操刀,同期還有支線女裝品牌Donna組成一對。

Photo courtesy of John Wu
Photo courtesy of John Wu
Photo courtesy of John Wu
Photo courtesy of John Wu
Photo courtesy of John Wu
Photo courtesy of John Wu
1 / 3
同聲同氣的標語

至於以美術標題字的短句作為標語以吸引讀者的創作架構,John認為是承襲自歐美廣告的範式:「我們在翻看196070年代的美國雜誌如《LIFE》、《Esquire》甚至《National Geographic》時,內裡的廣告以提問句子或者短句對答作為點題的模式很常見。如我搜集的多枚德國Lufthansa漢莎航空廣告,相同模式可以長續至以年,每期以同一模組配不同的標語。而當這種一問一答的形式經過香港創意人的提煉,加添了更為地道的用字和語氣,像是「街坊街里」的對話散發輕鬆氣氛,吸引讀者。如『想免費搭地鐵?食合味道杯麵!』;或是『嚟百佳Check吓係平啲㗎!』默念時甚至有着節奏感。」

Photo courtesy of John Wu
Photo courtesy of John Wu
Photo courtesy of John Wu
Photo courtesy of John Wu
Photo courtesy of John Wu
Photo courtesy of John Wu
Photo courtesy of John Wu
Photo courtesy of John Wu
Photo courtesy of John Wu
Photo courtesy of John Wu
Photo courtesy of John Wu
Photo courtesy of John Wu
Photo courtesy of John Wu
Photo courtesy of John Wu
Photo courtesy of John Wu
Photo courtesy of John Wu
1 / 8
字體的聚焦作用

中文的標題在視覺效果上的聚焦作用亦是吸引他長年搜集的主因:「自己對字體設計有濃厚興趣,對雜誌廣告採用特別設計的標題特別敏感。」字型飽滿、間隔緊密的中文方塊字在行距間的區塊營造出視覺張力,就如「海洋公園機動遊戲」的報紙全版廣告作出了近乎純字體的示範,連續五行的「玩玩玩玩」產生趣味與投入感,以墨色刷淡的「玩」字更把單色印刷的節奏感發揮。表明若有好的意念,字體排版(Typography)已可作為廣告主角。

Photo courtesy of John Wu
Photo courtesy of John Wu
Photo courtesy of John Wu
Photo courtesy of John Wu
1 / 2
Photo by Mario Chui

Photo by Mario Chui

趣味性的廣告創意,每每顯現出其時「廣告人」的風趣詼諧,這也許是同時認定讀者也是快樂而有幽默感的受眾。就以寶麗來一系列的全版廣告作例,廣告人構思了「寶麗來語」此新名詞來表揚即影即有相片作為社交場合中語言隔閡的突破點——笑對鏡頭並立時所見的合照確能令初見面的朋友更形融洽。廣告亦以多幀滿有八十年代元素的照片作亮點,如圖中色彩鮮艷的健康舞裝束,而廣告主體的一大段文句,便是「文字力」、平面廣告的精粹所在。

然則此等富有喜感、以文字組句作為吸引讀者的創作模式,發展至今天已經不多見。John認為這現象並非讀者幽默感減少或是疏於閱讀典故俚詞,而是創作業界的自身創意未如七、八十年代般具文化底蘊,「簡單如化妝品牌的中文名稱,Revlon譯作滿有意境的『露華濃』,是源自李白〈清平調詞〉擷取的半句,是一個高度的意匠。七、八十年代創作者交出了詞藻優美的標語,是呈現了該時代的精華。」

Photo by Mario Chui

Photo by Mario Chui

Photo by Mario Chui

Photo by Mario Chui

剪存廣告也是一門品鑑學

John笑言曾有設計同業戲稱他為街市肉枱的「豬肉佬」,形容他大量的紙品收藏與將殘舊書刊拆解再分類的習慣。然則庖丁解牛,也需講求經驗和專注力。將零散紙片整全,編頁成冊,令我有感John是把剪存廣告頁提升至「遊於藝」的層次:像是一個Exhibition of Print Media的策展人。在取捨、留存到重新整合的過程當中,投注了其個人對字體對美學的涵養和對悅目構圖的品鑑能力。

John手持的《設計交流》是於1986年起出版的期刊,此由王序編集的88年號封面故事為石漢瑞(Henry Steiner)所設計的品牌標誌薈萃。多間香港著名企業的標誌皆出自石老之手,滙豐銀行、牛奶公司、香港電話……以至一直流通的渣打銀行紙幣圖案,融入於香港人日常生活中。John非常崇敬石老,認為他是把歐美企業形象的設計概念引進本港的先鋒,提升了香港平面設計的水平,予以大眾皆有接觸優秀作品的機會,像太古方糖、連卡佛的悅目包裝,直接融接在日常生活中。
Photo by Mario Chui

John手持的《設計交流》是於1986年起出版的期刊,此由王序編集的88年號封面故事為石漢瑞(Henry Steiner)所設計的品牌標誌薈萃。多間香港著名企業的標誌皆出自石老之手,滙豐銀行、牛奶公司、香港電話……以至一直流通的渣打銀行紙幣圖案,融入於香港人日常生活中。John非常崇敬石老,認為他是把歐美企業形象的設計概念引進本港的先鋒,提升了香港平面設計的水平,予以大眾皆有接觸優秀作品的機會,像太古方糖、連卡佛的悅目包裝,直接融接在日常生活中。

Photo by Mario Chui